| 师资力量 |
近日,“小学教师转教高中”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山东省临沂市部分区县在新学期将安排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的小学教师转往高中任教。这一调整主要源于小学阶段生源减少而高中师资不足的现实需求。
这一被称为“跨学段任教”的做法,已成为全国多地的共同选择。根据相关选调公告显示,福建、宁夏、江西、新疆等地相继出台教师流动政策,推动教师在不同学段间合理调配。
然而,这一举措也引发热议:虽然这些教师都具备法定任教资格,但“持证”是否就意味着能够胜任教学?不少人担心这仅仅是应对师资短缺的权宜之计,而非优化教师队伍的长久之策。
针对这一热议现象,潮新闻专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熊丙奇认为,当前多地的小学教师“过剩”,而初中、高中因扩大学位而师资短缺。“过剩”的小学教师,去初中、高中跨学段流动已成趋势,但必须谨慎推进。
熊丙奇指出,推进教师跨学段流动需关注两大关键问题:其一,专业能力适配至关重要,优秀的小学教师未必能胜任高中教学,这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其二,教师个人意愿不容忽视,如江西永新县,部分教师因不愿转岗而在选拔考试中消极应对,甚至出现10分以下的异常分数。
熊丙奇对此分析指出:不同学段的教学存在本质差异,一些地方在推行教师跨学段流动时,采取简单强制的方式,既未充分尊重教师个人意愿,也忽视了对初高中教学质量应有的保障,这些都表明跨学段任教工作需要更加科学稳妥地推进。
他进一步强调,过去初高中教师招聘均需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及背景调查,以确保人岗匹配;而当前部分调整,仅以“填补岗位空缺”为主要目标,缺乏对教师专业适配性的科学评估,这一做法亟待改进。
实际上,教育部门也面临着两难抉择:如果新招聘高中教师,待当前生源高峰过后可能出现师资过剩;如果不招聘,又难以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
熊丙奇提出,理想的解决方案应当是多管齐下、兼顾当下的同时着眼长远。首先,需要建立教师“双向选择”机制,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愿和专业发展方向,避免“硬性调配”,确保师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在盘活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仍要继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任教师,不断补充和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力量。更重要的是,应借此契机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改革,通过控制班额、提升师生比,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应仅仅为了应对眼前的供需矛盾,更要致力于长远发展,最终目标是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